9月25日至28日,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如约而至。作为大会重要承办方,上海大学以“设计跨界,文脉新生”为主题,推出设计新海派展览,以当代设计解构传统技艺,以非遗元素重塑现代美学。
中心展区,20多双球鞋尤为引人关注。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些潮品皆采用了非遗元素,不仅有剪纸、艾德莱斯绸织染、中式服装盘扣等具象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也有英歌、白蛇传传说等抽象的传统舞蹈、民间文学。
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宋天颐介绍,这是该学院与上海回力鞋业校企共创项目“非遗100+创新运动设计”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于2024年启动,计划采用100项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与运动产品进行创新融合设计,形成100款跨界设计运动鞋及相关周边产品。截至目前,已完成60款创意设计,部分作品形成系列,均由上海大学学子、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品牌携手创意而成。
“我们并非简单地把非遗元素堆上去,而是经过二创后使其更具现代时尚感、潮流感,让年轻消费者愿意穿在脚上,让传统技艺延续下去。”她以一款采用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的球鞋为例,面料由传承人手织,已经捐给了当地5000双,今后可能选择12个款式的花色投入量产。“布祖热汗·努尔麦麦提是该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了,我们希望通过对她的赋能,抢救性保护这项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的国家级非遗。”
实体鞋之外,40款运动鞋做成的数字藏品也亮相展厅。未来,它们将跨界文创、电影、游戏等多领域,并前往悉尼、联合国总部等做国际推广。
“整个展览的主线,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系主任李谦升教授介绍,设计新海派共分四个板块,涵盖数字媒体、工业设计、非遗纺织、陶瓷、玻璃、建筑等多个门类。
其中,第一板块“文脉焕新,活态传承”展示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十余年来的实践成果,呈现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与品牌合作的创新作品,展现非遗手工艺从传承到市场应用的完整生态。比如,与马利画材合作研发的“四季江南”“雪域华章”“盛世敦煌”“滚滚黄河”中国传统色;携手佰草集新七白与德化白瓷,让两个“中国白”跨越千年对话。
第二板块“新质领航,数智赋能”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依托新成立的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展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数字人文等前沿领域的设计创新,体现文化保护利用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从“资源型”到“价值型”、从“文化力”到“生产力”的转变。
第三板块“无界之滇,古韵新生”,作为上海大学“设计协同共同体计划”的重要实践,此次与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开发重点实验室合作,展示沪滇两地通过数字技术协同在非遗保护与文创开发方面的创新实践。
第四板块“文化解码,演绎更新”展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通过跨学科合作,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文化,构建可持续的文化创新机制。
“我们倡导的,不是一个专业来解决社会的系统性问题和复杂性的需求,而是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协同更多的学科力量来解决社会的综合性的发展诉求,让这些学科的应用场景能够更加深入到社会、企业和产业的前端,能够真正的面对社会需求,以此来验证高校人才培育的成效以及学科特色的成果。”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说,这一理念在今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上海大学展区具体体现为“一软一硬”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以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融合的“软实力”,助力老字号、非遗等文化资源焕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整合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硬实力”,应对前沿产业的实际挑战,全面展现设计作为创新工具对生产力重组与蝶变的核心价值,从而直面社会需求,验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成效。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9月27日上午,上海大学主办的“激活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数智驱动下的文化创新与设计实践”论坛将在黄浦滨江主会场举行。该论坛聚焦数智驱动下的文化创新设计实践,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数智化保护与传承、新质生产力转化与设计融合创新等前沿议题。现场将同期举行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和创意中国设计联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也将与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台县委宣传部签署民间文化数字化战略“台州计划”协议,探索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路径。
中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